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氣浮裝置Bu8sfnZo 問題182:我們水廠采用的是ICEAS就是SBR的一種變形,設計1萬T/日,實際7000T/日左右,進水主要是生活污水還包括經過處理的屠宰廢水。設計進水COD在400mg/l左右,實際在300mg/l左右,周期為4小時,其中曝氣2靜沉1排水1,經過一段時間的運行基本上達標。問題是過年這段時間屠宰廢水亂排,導致進水增加,進水cod過高平均在1000mg/l以上,曝氣時候出現大量的泡沫,并且其上附者污泥,靜沉30分鐘后SV在12%左右(沒有增加的趨勢),上清液特混濁,出水COD在150mg/l左右,MLSS10000mg/l左右,DO在5mg/l附近,鏡檢效果很差,生物很少。我想請教下,我的污泥是不是出現惡化現象,我該如何調整工藝,使生物系統盡快恢復,確保出水清澈,達標?
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氣浮裝置
?2、 我們有一個池這段時間MLSS 3g/L ?左右,雖減量運行,但運行工況不穩定,出水渾濁,COD80mg/L左右,但氨氮在1mg/L以內(曝氣停止前DO濃度在3mg/L左右),通常碳化優先于硝化,那么什么情況會導致這種現象呢? ?3、 ?我廠各池工況雖有所不同,但長期以來存在一共同現象:沉降15min后量筒污泥區表面會逐漸產生并累積大量細小氣泡(搖晃時密集氣泡上浮),兩三個小時后會有部分污泥上浮至量筒頂部,疑為反硝化現象,但正常出水硝酸氮5mg/L左右,COD40mg/L左右,不該有如此強烈的反硝化反應;也不應是厭氧氣泡,因為供氧充足,反應末端DO濃度3mg/L左右,出水數據看反應也是比較徹底的。那么還會是什么原因呢? ?4、 ?此外我廠出水pH一直在6.7左右,比進水低了1甚至更多,直覺是硝化所致,但檢測進水重碳酸鹽堿度220mg/L左右,應當是足夠緩沖的;前段厭氧段停留時間不超過1小時,也無水解酸化的可能,那么還會有其它原因導致出水pH降低如此之大呢?其與沉降時氣泡產生有關聯嗎?
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氣浮裝置
問題205:我們是印染廢水) ?1、我們厭氧池的出水COD比進水COD還高呢,不知道是什么原因? 2、厭氧池的水在放置一天后從青色的變成了乳白色,為什么? ?3、我們這里有兩個平行的處理單元,二期和三期,三期是8月份剛啟動的。前面所有處理都一樣(調節池-厭氧-澄清池),從好氧池開始分開,進水都是從同一個澄清池中來的,都采用微孔曝氣,其中三期曝氣頭在深層,二期曝氣頭在表層,且三期曝氣量大于二期 ?。但我們檢測發現三期DO含量比二期低,但是出水COD含量卻比二期高很多,這是為什么?理論上來說消耗溶解氧越多COD也應該降的多吧?以前三期的出水很好,但是從上個月開始發現三期出水中帶了很多泥,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,該怎么解決這個問題?
3、不可以看單方面的DO來判斷的,需要綜合各個參數的。你所說的曝氣量大、反而檢測DO低,這個對比也需要推敲的,因為不同的監測地點,檢測的DO不同的,只有在完全同等條件下,檢測值才是可比的。 ?處理效率差異,我想主要在活性污泥的問題上,請分析下F/M值看看。也對析下兩套系統的操作差別在那里,以便更好地找到原因。
這樣需要按1:1(生活污水:果汁廢水)或2:1配制作為原始馴化水,馴化時溫度不低于20℃,馴化采取連續悶曝3-7d,并在顯微鏡下檢查微生物生長狀況,或者依據長期實踐經驗,按照不同的工藝方法(活性污泥、生物膜等),觀察微生物生長狀況,也可用檢查進出水COD大小來判斷生化作用的效果。
污水處理必不可少的調試步驟 一、 適用人群 本手冊是針對污水處理工程調試及試運行工作編寫的,可供安裝、調試及營運工作人員使用,亦可作為建設方、施工方施工驗收之參考。 二、 細則 1、調試條件 大家都知道,略。 2、調試準備 (1)組成調試運行專門小組,含土建、設備、電氣、管線、施工人員以及設計與建設方代表共同參與; (2)擬定調試及試運行計劃安排; (3)進行相應的物質準備,如水(含污水、自來水),氣(壓縮空氣、蒸汽),電,藥劑的購置、準備; (4)準備必要的排水及設備;塞管道的沙袋等; (5)必須的檢測設備、裝置(PH計、試紙、COD檢測儀、SS); (6)建立調試記錄、檢測檔案。 3、試水(充水)方式 (1)按設計工藝順序向各單元進行充水試驗; 中小型工程可完全使用潔凈水或輕度污染水(積水、雨水); 大型工程考慮到水資源節約,可用50%凈水或輕污染水或生活污水,一半工業污水(一般按照設計要求進行)